《情緒載體》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發表
《Emotion Carrier》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1F 實驗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演出時間: 2016年 06 月 19日 14:00-17:00
活動網頁: http://ma.ntua.edu.tw/emi/、http://www.glt.org.tw/?p=7236%22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
《情緒載體》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發表,由林珮淳教授、李家祥老師及鄭建文教授帶領九組的團隊演出,藉由數位影音、互動程式、感測系統、肢體表演等,創造出具當代新思維之跨領域互動表演創作。「載體」指物質、訊息和文化等的運載物,是承載介質進行傳輸的過程,本次表演呈現當代科技下情緒的起伏波動,將各個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情緒內化,並將其狀態呈現於互動表演的載體中,透過表演映射出心的各種面向,一種對社會的歸屬感與認同,也可能是對於社會上既有的歧視與偏見,藝術家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所處的內心世界,呈現數位時代下社會下的各種情緒浮動。
演職人員表
創作指導:林珮淳教授
互動程式設計指導:李家祥教授
互動聲音設計指導:鄭建文教授
策展人:李葳靜、莊士鋐
藝術家:王聖傑、朱潔君、何荔、吳承媛、李哲衡、李葳靜、周佳穎、洪譽豪、張嘉方、莊士鋐、郭為芃、陳淑瑛、陳霈穎、游若婕、黃鈺婷、楊曉涵、翟爾蕾、劉宗彥、劉祖昇、蔡佩宜、謝孟廷
表演者:王珩、李哲衡、郭岷勤、陳詣芩、陳霈穎、張嘉方、黃鈺婷、游若婕、蔡佩宜、劉宗彥
燈光設計:張富傑
音響執行:劉子齊
文宣設計:李葳靜、朱潔君
網站架設:張嘉方、劉祖昇
攝影:王聖傑、黃奕儒、朱潔君
洽詢e-Mail: [email protected]
演出全長(含中場):180分鐘
售票資訊:請填寫google線上訂位表單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Nc2DfjicIsYtgdq8tGbY-foL63yf78GTzfdLQkEpwQk/viewform
票價:免費
售票洽詢電話:李葳靜 0953-828-328
售票洽詢E-mail:張嘉方[email protected]
演出作品介紹
1.《甦醒》Revive
本表演使用MYO感測肢體動作,進而驅動聲音與影像變化,現場將日曆撕毀收音至電腦,以營造時間的流逝感,就算生命終止也不發一語,繼續流動著,不斷地重複著這項沒有終點的旅程,一個結束卻是另一個開始;時間將人類如曠世巨作般雕刻,生命可以了無痕跡般生長抑或消逝,沒有任何預警,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我們是否還能如當初那般從容?
創作者:黃鈺婷(Yu-Ting Huang)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李家祥、黃鈺婷
表演者:黃鈺婷
音樂設計:鄭建文、黃鈺婷
影像設計:許汝翡、黃鈺婷
作品媒材:互動影音、互動程式、肢體感測器、麥克風、電腦、投影機
2.《思考矛盾II》The Thinking Of Contradictions ll
使用古箏與新媒體媒材的結合之跨領域創作,來代表這兩種不同領域的撞擊,因兩者都是由手部去控制,呈現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古箏彈出來的聲音是富有感情,Leap Motion偵測表演者手部來驅使影像的感覺反而是冷靜的,透過表演者演奏來驅使聲音的變化,聲音的高低及古箏本身的琴聲與數位聲音來表達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對話與掙扎。
創作者:莊士鋐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李家祥
表演者:郭岷勤
音樂設計:鄭建文、莊士鋐
作品媒材:跨領域表演、錄像、古箏、互動程式、Leap Motion、電腦、投影機
表演時間:10分鐘
3.《反思III 》Rethink III
本創作Rethink III藉由即時的VJ表演呈現出女性身體被操控、被測量的行為,來反思女性不應該是旁人的眼光、父權體制下的產物,我們應當擁有自我以及身體的自主權,以新的思維重新省思女性的身體。
主要探討女性的身體自古以來被社會上的審美觀給束縛,而現今女性身體被要求皮膚白皙、豐滿的胸圍、窈窕的曲線等,都是父權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刻板印象,藉此作品提醒女性追求現代社會所謂“美的形式”時,是否身體的自主權已經喪失。
創作者:蔡佩宜
指導教授:林珮淳
表演者:蔡佩宜
音樂設計 :蔡佩宜
作品媒材:VJ表演、錄像、VJ控制器、人台
表演時間:10分鐘
4.《浸泡III》Pobble
作品講述創作者身體面臨女性特徵的器官被切除的壓力下,所產生失去女性特質的恐慌與害怕,並以體感技術偵測舞者身形,體感技術因著舞者身體處在音樂與視覺衝擊下產生的即時反應做即時效果呈現,並結合機構雨刷裝置呈現的舞蹈跨領域表演。
創作者:李葳靜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李家祥
表演者:陳詣芩
作品媒材:投影機、kinect、機構裝置、音響、電腦
表演時間:10分鐘
5.《鏡像》Reflection
成長過程中,人們往往受到外在言語的塑造與變形,試圖想成為他人所期待的樣貌,但外在的要求永無止盡,自身彷彿傀儡般受到操控,當思緒混亂、情緒無法再繼續承載時,擺脫控制的傀儡又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本體。
創作者:翟爾蕾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李家祥
表演者:游若婕
音樂設計:翟爾蕾
作品媒材: 3D動畫、互動表演
6.《㗊》
次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積極改進或消極反抗,往往意味深長被界定「反常的」,而意味著「噪音」形式,可象之於聲音,干擾了真實事件與現象,再現(representation)於一井然有序媒體中的過程。次文化現象中富有含蓄意義的生活方式的表層,以代碼形式在生活方式光潔表層的隱密訊息,解讀和闡釋其中所蘊藏的意義,大部分的人們對於非主流文化往往採取負面的看法,長期標籤化將會模糊看待人事物的本質,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使用PD做聲音與視覺的共感體驗,視覺影像為當代次文化的一些表象,舞者身戴攝影機使現場影像做另外的視覺介入,身戴感應器做聲音干擾現象。
創作者:劉宗彥,洪譽豪,陳淑瑛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洪譽豪,陳淑瑛
表演者:劉宗彥
影像設計:劉宗彥,洪譽豪,陳淑瑛
作品媒材:互動程式、投影機、電腦丶感測器
- 7.《Cycle》
在科技技術與社會文明進步的今天,因為網路的便利,每當有新作品在發表或分享到公共區域之後,很容易的就被他人進行下載,未經作者同意就自行拷貝、修改。這樣的事件常常發生在我們周圍,我們感同身受從而創作出了此作品。
本作品開放讓觀眾觸摸弦構成的互動裝置,通過processing程序的運算,企圖從科技的即時運算溯源古典的樂譜,通過投影讓表演者即時的演奏出來,希望通過此裝置表演,呼籲大眾來關注版權問題,能夠引發此方面的思考。
- 創作者:王聖傑、周佳穎、朱潔君、劉祖昇、李哲衡指導教授:林珮淳程式設計:李家祥、劉祖昇、王聖傑表演者:李哲衡音樂設計:李哲衡作品媒材:互動程式、互動裝置、電腦、投影機
8.《Life》
透過解構常態劇場的方式,讓觀者與表演者在表演中貼近互動,也不同於單一文本的敘事主軸,分為兩軸線的引導觀者自由觀看。破壞日常的慣性表現生命的無常或者知識的顛覆,希望帶予觀眾套入自身的經驗,而產生不同的私人解讀。
創作者:何荔芳、吳承媛、楊曉涵、陳霈穎、謝孟廷。
指導教授:林珮淳
程式設計:李家祥、楊曉涵、吳承媛。
表演者:游若婕、陳霈穎、劉宗彥。
作品媒材: 錄像、互動影音、互動程式、感應系統、電腦、投影機。
9.《共感者》Sympathist
《共感者》建構虛擬空間影像與腦波線圖,兩位觀眾同時帶上腦波儀,腦波訊號經由視覺程式轉譯後推動空間影像,同時繪製線圖並發出聲響,畫面隨腦波特徵,呈現變幻無常畫面變化,以及兩人彼此之間交互關係,反映科技社會下的腦神經所投射之紛亂想像。
創作者:郭為芃
指導教授:林珮淳
互動程式設計:郭為芃、李家祥
互動聲響設計:鄭建文
作品媒材:電腦主機、互動程式、腦波儀、數位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