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 14 – 14歲紀念,守歲特別跨夜活動
14歲是感性最敏銳的年紀,是中二的年紀,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主要時期。本活動以開放性的集體表演以及半沉浸的體驗形式,試圖重返對音像最原初的悸動。
特別環節 : BYOB
預先開放觀眾報名,以bring your own beamer(自己攜帶自己的作品及投影機)的形式,運用空間,在表演中一同即興呈現自己的作品。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XdgHLxS6FVe8TgNe8
時間|12/6(五) 19:00-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14歲紀念,守歲特別跨夜活動
時間|12/6(五) 19:30 – 12/7(六)01: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表演者|蔡聖恩和林俐璇、VJ 雪克、丁啟祐、paaM Wei、李嘉翎、吳梓安
特別環節 : BYOB
EX!T 14 晚會希望徵求自願者報名參與Bring your own beamer (BYOB),「帶你自己的投影機和作品來一起玩」活動,在這個空間放映自己的作品,一起大亂鬥。 BYOB(beamer)是 Rafaël Rozendaal 的想法。首屆 BYOB 由Anne de Vries 和Rafaël Rozendaal於 2010 年在柏林舉辦
規則1. 請攜帶自己的投影機與影片,在這個空間中用你喜歡的方式放映
規則2. 除了投影之外,行為或身體的表演皆歡迎,唯獨希望聲音的部分可以無聲,避免彼此干擾
規則3. 時間約在12/6 2200開始,約兩個小時 由於場地空間有限,請先填寫表單。額滿為止,晚會前三天會email通知您。
由於場地與設備的限制,本活動須採預先報名,名額有限,將於12/1通知獲選者。沒有獲選的朋友也歡迎現場參加隨機應變如何一起jam。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XdgHLxS6FVe8TgNe8
表演者介紹
蔡聖恩(Mark Chua)和 林俐璇(Lam Li Shuen) 是新加坡導演及藝術家雙人組。他們最初因組建藝術搖滾樂隊而相識,影像之路從自學拍地下電影而開始。多年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塑造了以肉體恐怖和speculative fiction為主要元素的敘事風格,探討存在焦慮、疏離感和歷史。
他們的影片曾入圍鹿特丹國際影展、新導演/新電影影展、倫敦影展,2021年短片《顫抖著》獲得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東南亞導演獎。目前正在籌備中的劇情長片《The Want / Keinginan》,入選2024年柏林影展新銳營劇本工作坊。
蔡聖恩和林俐璇也曾在蘇黎世和新加坡呈現16毫米擴延電影表演,並以藝術搖滾樂隊 ARE 的身份發行音樂專輯。
2024 年,他們成立了artist-run膠片電影組織 Film Nerve,專註於膠片電影實驗以及資源和知識共享。
耳屎:廢話聽不見
是由新加坡導演及藝術家雙人組蔡聖恩和林俐璇呈現的擴延電影表演。探尋耳道深處,到底會挖掘到什麼樣的內在生理本能?耳垢的分泌與排出,是堆積和反應的循環,受到內在感知與外界狀態的影響。面對意識形態建構、大眾廣告、戰爭狂熱的噪音,自然分泌物保護着我們的耳道,形成一種抵制廢話的屏障。表演通過膠片影像探索耳垢的物質性,耳垢由蔡聖恩和林俐璇本身收集,並現場提取。表演將使用手工製造的膠片放映機,投影的16毫米膠捲現場沾上耳垢,同時配合即興聲音和動作。
——————————————————————————–
吳梓安
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推廣、研究與擴延。他以Super 8和16mm膠卷的技法,拼貼異質的影像、聲音與文本進行創作,質問電影敘事與自我建構。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媒體研究所。作品呈現形式包括放映,展覽與表演。影展經歷包括:倫敦BFI Flare、鹿特丹影展、舊金山電影資料館、雪菲爾紀錄影展、東京Image Forum、首爾EXiS、吉隆坡KLEX、台灣金穗獎、金馬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展覽經歷包括:台北美術獎、台灣錄像雙年展、台灣雙年展、台北國際藝術村、馬尼拉大都會美術館等。亦參與策劃各種實驗電影映演活動。 亦參與策劃各種實驗電影映演活動。現以目聶映像文化與後照鏡名義分別呈現實驗電影的兩種面向。策展作品有”Making Kino Making Kin” 2021,”Flux De Mères, Reflux De Filles” (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2019 “Children on the edge of itchy-tectonics” (板塊邊緣.太癢的孩子-臺灣新實驗電影), 目聶仔影展1 & 2 等50餘場放映活動,並持續增加中。
——————————————————————————–
VJ 雪克
視覺藝術家雪克,畢業於巴黎賽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她利用電影語言作為方法,進行動態影像的敘事實驗。近期創作關注亞洲地緣政治歷史、認同建構以及集體/個人記憶的關係。有多次國際駐村經驗,作品曾於法國、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展出。
——————————————————————————–
丁啟祐
興趣舞曲、電腦音樂和自然聲響,嘗試將反覆、非線性與合成等概念放於自身作品中,不確定與不知道為多數的創作方向。
——————————————————————————–
paaM Wei
為少數的台灣地下Rave活動組織者之一。曾於廟宇、廢墟、城市邊陲等場域演出。透過各種空間場域及族群背景的不同音樂場景,感受人與音樂之間的微妙情緒。
——————————————————————————–
李嘉翎
喜歡生活化和散步裡的聲音,喜歡緩慢中的細碎變化。用陽春和純粹的想像拼剪回應語言無法表達的氛圍或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