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詞聲網-聲響採集、狀聲詞書寫與Acousmonium裝置跨領域研究工作坊

【活動簡介】

 

《造詞聲網》聲音工作坊|用狀聲詞找回消失的日常聲響

 

《造詞聲網》計畫由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與具象音樂創作者馬筠茹發起,結合民俗學、語言學、聲學與神經科學,探索聲音如何成為文化與記憶的載體。透過田野調查、狀聲詞書寫與法國Acousmonium聲學裝置,重新定義我們與日常物件的關係。

 

人類日常生活環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聲響與物件狀態,包含基於人的行動而產生的鍵盤聲、腳步聲、拍打聲,以及基於機械自動或被動的運作而產生的摩擦聲、轟鳴聲、撞擊聲。隨著人的居住環境不同,千百種聲音以不同的比例分佔著人們的聽覺。若聚焦於這些聲音的比例與組成,將能夠知道一個人的居住環境的樣貌和傾向。在口傳文學的學術研究文獻中,若針對各故事文本中的狀聲-擬態詞群(Onomatopoeia)進行調研與統計分析,可以反映出特定地域與文化的特徵。

 

據史料考核,西元前30萬年的尼安德塔人,在發展出語言系統之前,就已知用歌聲和富變化的語調進行交流,即便沒有文字框架人類依然能進行交流。綜觀人類應用語言文字的歷史,從古代著名的史詩《奧德賽》、《摩訶婆羅多》等等,到近現代的文學家與詩人,多半都精於運用豐富的狀聲-擬態詞來描摹故事場景中的物件群像。著名的近代日本作家宮澤賢治,在歷來的敘事詩與小說中,共發明近一百六十種狀聲-擬態詞。這些詞彙的運用極爲生動,使抽象的物件狀態或聲響變得更加具體,同時讓文本中的「物」具有了獨特的口頭聲貌,進而影響了數個世代的創作者。美國小說家兼詩人愛倫坡,以及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都是創造狀聲-擬態詞的高手,他們在這些詞彙上的發想,深深影響著後代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

 

過去臺灣的歌仔冊與民間故事語料中,記載著臺灣民間豐富的狀聲-擬態詞群。但現今社會中,無論是社群網站或是坊間的報章雜誌,狀聲詞的出現大幅減少,多數文章在物件聲響的描摹上,例如:雨的 「嘩啦嘩啦」,卡車的「轟隆隆」似乎日漸變得單一而籠統。另一方面,由於電影產業興起,主流電影中常見的音效模板使大眾對於「物件實際發出的聲響或產生的動態」變得更加陌生。「聲」做為溝通的一種方式,逐漸失去了主體性。

 

對此,《造詞聲網》計畫所提出的問題為:如何通過「聲」的採集與「狀聲詞」的書寫,來逼近日常生活當中萬「物」的存在狀態與特徵?是否能通過對這些聲音採集與民俗文化的彙整,重新檢視包圍著人類的物件所具有的當代性?兩位藝術家將於臺北(牯嶺街小劇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各舉辦一場邀請公眾參與的聲音工作坊。工作坊場地以非傳統舞台的劇場空間為實行地點,搭建小型Acousmonium裝置,模擬研究此計畫過程,進行日常生活物件的所指採集,進行狀聲詞採集、書寫(視覺 – 聽覺化)的轉寫,並利用小型Acousmonium裝置進行聲響化的轉意練習。

/

工作坊內容:

/

1.以世界各國語言的狀聲詞為例,說明物件的特徵如何進入到狀聲詞中。並介紹狀聲詞在各國經典作品中的應用。

  1. 2. 帶領民眾依照各自採錄的聲響,進行狀聲詞的書寫練習。(請民眾在自己家中錄製家中環境的聲響,並拍兩三張家中的照片。)
  2. 3. 根據民眾採集的相片,進行物件擬態語的書寫。
  3. 4. 學員輪流進行發表,使每一位參與者理解其他人怎麼用相異的狀聲—詞形容同樣的物件。將狀聲詞的搜集表及階段性成果,運用在下一階段Acousmonium工作坊中。
  4. 5. 介紹Acousmonium裝置,以抽象聲音做聆聽概念練習,特別是時間與空間的層次體驗。
  5. 6. 利用Acousmonium裝置做空間轉移,比較及詮釋聲音在不同背景下的語境依賴性。
  6. 7. 利用法國具象音樂「聲音圖像學」概念疊加於上階段完成的擬態語書寫。

/

➤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採 Google 表單報名,每場限額 15 人,無年齡限制。

/

時間與地點:

/

☛ 高雄場 – 2025年5月10日(六)14:00–17:00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B403 團練室

 [報名連結] 高雄場:https://forms.gle/K2BpLmqz5VSa94CU6

/

☛ 台北場 – 2025年5月17日(六)14:30–17:30 @ 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報名連結] 台北場:https://forms.gle/L3hCdq3EYEzCboes9

/

藝術家:

 

楊雨樵 https://reurl.cc/3KY38j   https://reurl.cc/3KoEaX

 

狀聲詞的創造是一種多重感官-聽覺化的過程,除了透過描述形象、色澤來創造詞彙,光線肌理、物的外觀,觸覺感官,物體運動狀態皆可成為符號的所指。透過聲音做代表的圖像符號,狀聲詞以文字形式做書寫容器,與其他象徵符號的約定俗成性不同。擬聲詞的意指和能指之間有更直接的關聯性,其中表達的更是物件本體之於人的意義。

 

跨領域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自 2010 開始,針對文字在「紀錄聲音」的媒介性質上,展開一系列不同方向的探求。首先針對甲骨文與金文等意音文字(logogram)的聲音記錄特性,將甲骨文的文字外觀轉化為敘事性文字。研究口傳文學的學術文獻,對各故事文本中的狀聲-擬態詞群進行調研,分析聲音的比例、組成,並聚焦於民俗社會學。將這些具體或抽象的特徵,轉變為「口頭」的聲音表現。運用的語言包含臺語、中文以及自創辭彙,歸納出「書寫聲音」的一系列工具及方法,並將研究結果回歸自己的聽覺體驗和記憶。其中,2023年在南韓國際字體藝術雙年展發表的作品《黑板寫聲——Blackboard Scribophone》,以中文和韓文的狀聲詞與語音學為核心,探討「字與發聲」在當代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特性。並在「狀聲詞的家屋:民眾居留空間之聲響-物態的採集、書寫與發聲計畫」中,進一步開拓狀聲詞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樣態與多元性。

 

馬筠茹 https://reurl.cc/LamrbX

 

具象音樂創作家馬筠茹,旅法期間因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患上「聲音思鄉病」。「颱風天雨落鐵皮屋的聲音」、「貝多芬《給愛麗絲》」、「油炸食物的逼逼啵啵」,上述三項既是臺灣人的共同默許文化,也是代表「家」的回憶。她發現原來聲音可以是一種文化,颱風是亞洲季風帶特有氣候現象,鐵皮屋是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大量運用的建材,貝多芬的作品《給愛麗絲》和芭拉諾夫斯卡《少女的祈禱》的旋律,對於臺灣人宛如垃圾車的代名詞。透過符號化的聲音,折射出文化與記憶中的特定想像,我們能夠了解一個人的居住環境樣貌和傾向。她開始尋找、比較,嘗試在法國環境中轉意出那些記憶中的聲音並放入自己的創作中,結合具象音樂中「個體聲響」、「音列遊戲」、「聲音圖像學」的概念紀錄東西方風土名情的系列創作:火葬文化的「那日」、結合東西方哲學美學的「閱讀哲學後我需要一杯茶」及結合市集聲響的「蝶々」。自2019年起透過Acousmonium聲學裝置演奏作品重現聲景中「傾聽(Écoute in situ.)」概念。

/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事物的認知,並比較不同觀念下對事件的闡釋同時,她注意到特別是法文因拉丁語的嚴謹結構要求,狀聲詞(擬聲詞)中更注重精確性的使用,相反地在詩歌與創作中更注重隱喻(背後的象徵意義)來描繪情境及聲音,雖然與臺灣狀聲詞的表現邏輯不同,但共同目的皆是透過文化默認加強視覺聯想,以傳遞特定情感意象。她開始研究東西方帶有文化隱喻的聲響,利用指示符號中所提供不同視覺聯想、具體聲音及語意表達上的認知,將聲響中情感表達的文化特性放入創作之中。

/

【工作團隊】

 

藝術家/研究員:楊雨樵

藝術家/研究員:馬筠茹

研究統籌:許雅筑

技術統籌:藝術戰爭公司 – 陳懋璋

音訊工程師:劉維軒

攝影:甘志雨

主視覺:楊雨樵

/

  1. 主辦、協辦、贊助等相關單位: 承辦單位佑耘音樂坊贊助單位藝術戰爭公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活動報名洽詢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活動訊息網址:https://fb.me/e/2YKQqRJ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