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 旨 / 委 員 制 度 】
2005年7月1日,「身體氣象館(Body Phase Studio)」承接小劇場之營運權並在「牯嶺街小劇場」名義之下邀集劇場工作者、戲劇學者、經營管理學者、建築師、藝術行政者等十人,組成「小劇場共同營運實行委員會」,接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委託,依照獨力經營、自負盈虧的合約條件,開始負責牯嶺街小劇場(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 GLT)的經營管理。針對小劇場在整體文化脈絡上的影響與軌跡審慎思索,致力將劇場充分歸位於「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創意的形式藝術」,並於逐漸穩固的狀態中,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藉由委員會組織集結不同專才者,在一個實質的文化空間,為臺灣的小劇場提供專業性、服務性、創意性、歷史性、國際性等多元面向的藝術創意與交流機會。期望重現「小劇場」前衛、實驗、顛覆、跨界、創意、自由、多元的文化與空間,創造代表臺灣當代性的充沛力量,將這座臺灣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的公共場域成為「亞洲實驗劇場中心」。
關於「身體氣象館」
1991年,由小劇場先驅者王墨林所組成,為一跨文化交流為宗旨的非營利藝術團體,以不同文化所展現的身體表演為其發展方向,故而通過不同文化所建構起來的肢體語言,實可作為在不同省美經驗相互撞擊之下的美學思辨。自1991至1995,相繼與來自阿姆斯特丹、雪梨、舊金山、香港、東京等地區的表演藝術家,進行各種實驗性的表演藝術交流。從「身體與歷史表演藝術祭」(1992)、「身體係表演祭」(1993)、「後舞踏演祭」(1994)、「身體表演祭」、NIPAF「身體表演藝術祭」、「2003國際行為藝術節」、以及與法國劇場人合作的《1949-if 6 was 9》(1995)、《雪結》(2003)、《敲天堂之門》(2006)、《沃伊采克》(2011-12)等跨文化交流活動,皆為「以不同的文化肢體語言的展現,從事新的表演美學之探討」為主要目的。成立近二十年來,苦心經營,憑成員數人棉薄之力仍堅持精心一頁頁國際交流的藝術節活動,受台灣表演界之肯定。尤以推薦年輕一代的表演藝術工作,到布魯塞爾、馬賽、東京、香港等地參加藝術節更不遺餘力,也為臺灣本土近十年新興的小劇場運動開啟一扇與世界對話之窗。